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奋斗史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也是艰难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荣之旅。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接续了近代以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还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先诞生了现代化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并由党提出了先进的、可行的现代化方案,进而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广泛地动员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有必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社会主义史、世界文明史三重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和腐朽封建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就必须推动现代化(在近代史上具体表现为近代化)以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命运。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一)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国家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立宪派、资产阶级民主派等政治团体先后以不同的思想主张尝试推动现代化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但都终告失败。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的探索之路上应运而生,并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有别于当时各个党派、团体提出的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现代化方案不仅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还注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党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出发,提出在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要创造这一根本的社会条件,就必须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推动现代化,以社会革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一面继续用强力与资本主义的剩余势力作战,一面要用革命的办法造出许多共产主义的建设法……造出一条到共产主义的道路”。这意味着从建党之初,党就敏锐地意识到不仅需要通过暴力革命消灭阶级压迫、扫清现代化进程中的阻碍,还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属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牢牢把握住中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党敏锐地发现当时仅有二百万的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而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因此中国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核心,“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我们应该号召全国工人农人在本党旗帜之下去加入此种战争”。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把握住了整合现代化力量的另一重要问题——民族团结。“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民族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解放运动中团结各族人民,建立起各民族的联合,建立起巩固的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正是通过“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接续奋斗,形成了坚强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功整合、动员起广大的社会力量。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历史,建立了人民政权,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保障。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社会变革,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实际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二)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果断实行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党充分意识到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正是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回答了事关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核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在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着重解决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并且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设计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将现代化的目标设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实现了民族复兴史上的历史性跨越。
(三)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个“奋斗十五年”等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相交会。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现代化任务要根据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适时提出了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等方面构成的、系统性现代化发展目标。不仅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方案。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构想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改变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还要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坚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二、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
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演进出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百年现代化探索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阶级实质,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途、方法、路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发现资产阶级时代的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而“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建立在现代大工业体系上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演进,但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并不是服务于广大劳动群众,而是服务于资产阶级这一少数群体,带来了惊人的剥削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内在矛盾不仅无法通过内部化解,而且其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是不可持续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也揭示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这不仅高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为后发国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赶超提供了方向指引。要推动这一历史进程就需要掌握思想武器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发挥主观能动性。“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一论述表明了共产党在现代化中的历史性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革命掌握政权,进而带领群众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共产党不仅了解推动现代化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还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从始至终起到最坚决的推动作用。对于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在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必须集中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达到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的目的。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的构想,其本质就是为了恢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通向共产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提升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推动现代化的这一思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现在是处在这么一个变革的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作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后头的社会主义革命到技术革命,到文化革命。我们国家要建设,就要有技术,就要懂得科学,这是一个很大的革命”。因此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后,再次带领中国人民投入到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建设之路上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改革也是革命”的重大论断,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超越性。社会主义中国经过百年奋斗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并在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竞争中不断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与此同时采用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的后发国家或始终难以摆脱“依附地位”,现代化进程无以为继;或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现代化进程趋于停滞。而发达国家不仅难以摆脱内在矛盾所带来的周期性危机,其现代化成果也发展为与人的现代化所对立的异化牢笼。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实践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决议》明确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彰显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现代化中,人被现代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所束缚,人被自己的本质性活动所异化。而“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属于人民群众的现代化,是扫清人的异化状态的现代化。
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的历史地位。前现代化时期,人民受到种种苛捐杂税、徭役征发等封建压迫,处于人身依附状态。资本主义的兴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是它不仅不能克服生产相对过剩所带来的危机,还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以冰冷的利益关系遮掩了一切价值,造成了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现代化还加剧了民族间的压迫,“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为获取原料和市场发动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华民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也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中国人民在百年探索中尝试了多种现代化方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并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逐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进程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衡量现代化的最终尺度。现代化意味着物质丰富、精神提升、文明进步。但是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内在社会危机和发展中国家遭遇的发展困局来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无法提出异化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不仅将工人异化为劳动工具,也将资本家异化为资本增殖的具象化存在。从本质上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且应该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人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旨归。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实现“全面而自由的人的联合体”作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为达成这一最终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方向和基点。人民群众最为本质的需求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在实践上依靠人民群众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推动现代化。现代化的结果不仅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取向,还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属于人民的政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有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基础和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新方法。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政权在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前现代国家成为现实。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现代化成为各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列宁提出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资金、技术等有益成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建立后,斯大林建立起以高度集权、党政合一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优先、单一按劳分配制度为特征的现代化苏联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提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现代化水平,但是实践证明其中存在党政不分、经济效益低下等内在结构性弊端,最终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新方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际和经验,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一时期党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强调发扬党内外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改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带领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适应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状,又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中实现自我超越。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科学、制度化的领导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断推动更加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反对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不断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不仅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还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从世界文明宏观视野来看,中国是迄今唯一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得最远、取得成就最辉煌的非西方原生文明大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曾与“欧洲中心论”相联系,具有强烈的欧洲文化叙事特征。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丰富了现代化文明的多样性,开辟了文明现代化的新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
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华文明是被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裹挟而被迫进入到现代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历史不容假设,中华文明虽然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在西方叩关前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在面对基于启蒙现代化重构的欧洲现代文明时处于叙事话语和价值评判的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在近代百年屈辱历史中渐次演变为文明危机,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文明延续的内驱力促使中华文明不断尝试吸纳西方现代文明并改造自身。但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的复合统一体,其文化内核中包含鲜明的欧洲民族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色彩。这种强势的文明不仅从物质上,还从精神上给予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打击。中华文明如果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会像历史上诸多原生文明一般走向灭亡或替换的结局。
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进行现代化转型探索的产物。在尝试过多种现代化方案后,中华文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路径。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关注到了中国问题,但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现代化方案。苏联为中国革命定制的道路和模式也在实践中被证明与中国现实相乖违。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所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最终选择了与苏联、东欧相区别的、独立自主的道路。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不断推动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曾多次尝试套用西方模式的现代化,但是其现代化进程最终陷入困境。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外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压力与竞争,还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干扰。中国在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的过程中也一度出现对苏联、西方的资本、技术依赖。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充分竞争中,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现代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走符合本国国情、符合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现代化道路。传统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西式民主和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普世性内核。中国式现代化证明既不能拒绝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又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应当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把握本国历史现状和世界发展大势,走符合本国人民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之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之路、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必须建立开放、稳健、为人民服务的现代化政权。在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政权的领导下,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以本国自然禀赋和历史遗产为契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多维度共生发展,实现赶超先发国家的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推动中华文明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资产阶级的现代化进程打破了民族间的壁垒,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资本主义文明因其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文明优势,将现代化世界的起源归于“欧洲中心论”。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过程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文明复兴通向同行。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层面证明了非资本主义、非西欧式现代化路径的可行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起点。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华文明以自己的现代化推动了自身的文明形态进步,又以自身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时代是合作与发展的时代,是全球化带来国家、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经济、文化、政治、安全的联系愈发紧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前途离不开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在共同、持久、均衡的协作中解决。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加快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动力。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