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范文 > 党课讲稿

主题党课讲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年历史性成就回顾

时间:2022-08-05 党课讲稿 我要投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和疫情防控全球领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一)经济增长位居世界前列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2012-202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保持在30%左右,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经济增速降至2.3%,但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2021年增速大幅回升至8.1%。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二)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2012-2021年,我国GDP从53.9万亿元大幅增至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2021年我国GDP达到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超过全球人均GDP水平,接近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的门槛。

(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2012-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0.1:45.3:44.6调整为7.3:39.4:53.3。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

(四)需求结构不断调整改善

2012-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比重由51.1:46.2:2.7调整为54.5:43.0: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5.4:42.1:2.5转变为65.4:13.7:20.9。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五)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内连续突破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关口,达到6.0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突破8000亿美元,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为1735亿美元和1136亿美元,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

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经过持续努力和不懈奋斗,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

(一)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20年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已达10740元。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异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胜利完成,960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我国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全部通动力电,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

(三)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开展精准脱贫,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几乎都是“空白村”发展到村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扶贫干部用心用情为群众干实事、解难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贫困群众奔小康信心更足。

(四)为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

脱贫攻坚集中了全党智慧和人民群众实践,探索了乡村建设和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包括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档立卡、精准施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强化资源要素供给,强化实绩考核制度等,为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链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12-2021年,我国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万亿元增加到2.79万亿元,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至2.44%,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跃升至第12位。研发人员总量和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载人深潜、北斗通讯,以及量子通讯、干细胞、脑科学等战略高科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和重要原创新突破,在金属纳米材料、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第三代核电装置、复兴号高速列车、杂交水稻、海水稻等方面跻身世界前列。

(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

我国的战略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已布局建设5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散裂中子源等一批设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面向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围绕解决实验室技术熟化、工程化和成果转化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加快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初步形成xx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安徽合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性科研体系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加快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聚集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不断强化。

(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xx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较快增长,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强化,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不断健全。

(五)创新驱动发展效果凸显

我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49.9%、52.1%、43.5%,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重大技术突破和科研攻关为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复兴号高速动车、特高压输电、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解决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确立并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重大区域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扶持力度。我国城镇化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区域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新型城镇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2012-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3.1%提高到64.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35.0%提高到46.7%。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现代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中小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稳步推进,特色小镇规范有序发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接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顶层设计不断向纵深推进,xx非首都功能疏解稳妥有序进行,雄安新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展开,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率先突破。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显著,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廊”“两点”建设框架初步形成,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顺利开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新局面,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一批流域治理和生态环保修复重大工程谋划实施。

(三)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采取新举措、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区域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得到有效保障,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通达均衡程度明显改善,中西部地区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胜利完成

我国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效,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提高到83.4%,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消除比例超过96%。2020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7%,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基本实现。国土绿化行动有序开展,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23.0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草原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海洋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海岸线整治修复全面展开,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实现全覆盖。

(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9%,消费增量60%以上由清洁能源供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降低18%。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进,万元GDP用水量累计下降2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

(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完善

我国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生物安全法、环境保护税法等13部法律制订修订,制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等生态文明基础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加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

六、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突出问题导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破除,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宏观经济治理加快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一)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初步形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构建,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完善。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初步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推开。一批重大风险隐患“精准拆弹”,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截至2021年1月底,我国已累计同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外商投资法出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负面清单不断缩减。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步推进。关税总水平降至7.5%,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业开放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程,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广泛开展对外援助。

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同时,以推进共同富裕为方向不断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和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一)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2012-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持续提高到35128元,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亿。扣除物价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持续升级,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率超过100%,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41.8辆,旅游、通讯、网购等成为日常消费,2021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达到44.2%。2020年,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111.18平方米;城市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36.52平方米。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全国铁路网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9.1%,高铁网对5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达到91.5%。

(二)就业形势长期保持稳定

2012-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3亿人,期间连续7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近两年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情况下仍超过1100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了4%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与此同时,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

(三)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

截至2020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和13.6亿人,覆盖91%和95%以上的应保人群。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8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定向、科学指导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生不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