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报告十篇
教学研究报告 篇1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的教学研究情况,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扎扎实实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我们一行八人于3月5日至4日对所有乡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指导,现简要报道如下。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一、基本信息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本次教学检查指导调查共8所学校,分别是xx镇中心小学和xx乡中心小学。我参加了三次讲座,对讲座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布置作业、批改等进行了全覆盖的调查和指导。在各个学校,我都是单独和老师交流,和学生互动,参加集体讨论。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二、结果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一般来说,所有的教师都能体现出一定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三、主要问题
1,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现在农村小学条件不错,配备了一些多媒体视听设备,但是课堂教学利用率不高。大多数教师基本上只用录音机、磁带、卡片进行课堂教学,有的甚至录音机不进课堂,给学生没有直接的体验,浪费教学资源。
2.教学理念还是不够
虽然教师学历不低,但大多是新人,教学经验不足。有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有效备课(准备课程标准,准备教材,准备学生,准备教学方法,准备资源整合,努力准备深入的教材,准备学生透彻,准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准备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虽然课堂教学中有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但大多是形式上的,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也就是说,教材还在教,而不是在用教材。
3.课堂教学效率差
通过听课发现,很多英语老师仍然采用一粉笔一张嘴一黑板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但是我们有些老师上课还是说的多,让学生练的少,课堂气氛沉闷。本次调查的课后抽查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教学研究报告 篇2
一、研究的内容
(1)研究农村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征及学习英语的习惯,特别是遇到的具有共性的困难。
(2)在以上基础上,研究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策略及方法。
(3)研究教师导入策略的改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灵山中学高一、高二145、148、144、149及186、187的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并接纳和运用新的相关信息,建构课题的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问卷调查及座谈等形式的活动,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
3、经验总结法。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经验教训。
四、调查报告
负责人程双武材料分发收集人陈必羽卓朱琴
1、调查目的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了解我校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为下一步研究课堂教学导入策略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2、调查内容
(1)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识和态度
(2)农村中学心理特点
(3)学生对老师采用导入方法的反馈及评价。
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
灵山中学高一、高二145、148、144、149及186、187的学生
2、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程双武老师设计的问卷调查,共计20道选择题。设计如下:
HKX125032过程材料中期研究报告
姓名
性别
班级
英语教师
1、你来自何地?A农村B小城镇C城市
2、你何时开始学习英语?A幼儿园B小学C初中
3、开始你跟谁学习英语?A老师B亲人C朋友
4、开始你对英语感兴趣吗?A非常,很B一般C不感兴趣
5、开始你是怎样学英语的?A学习口语B学习单词C学习课文
6、什么阶段你觉得英语很难学?A小学B初中D高中
7、你觉得英语什么最难学?A听说B读C写
8、你觉得学英语什么最重要?A单词B语法C读音
9、你现在害怕学英语吗?A害怕B一般C喜欢
10、你害怕英语老师吗?A害怕B一般C喜欢
11、英语老师喜欢提问吗?A喜欢B一般C很少
12、老师提问时,你兴奋还是紧张?A紧张B兴奋C无情绪
13、你为什么害怕老师提问?A害羞B怕出错C不懂
14、老师上课前复习所学知识吗?A经常B有时C很少
15、你喜欢老师用新的方法导入新知识吗?A喜欢B一般C无所谓
16、你觉得你的老师导入新课有趣吗?A有趣B一般C乏味
17、你觉得导入环节有必要吗?A有必要B没必要C无所谓
18、老师导入环节你最喜欢什么?A视听音像B做游戏C其他
19、你觉得你老师导入有效果吗?A有B一般C没效果
20、你愿意和老师谈谈导入的方法吗?A愿意B一般C不愿意
五、调查报告分析程双武老师
HKX125032中期调查报告
灵山中学课题组在高考前的一天晚上举行了会议。钟主任传达了海口市教研院的精神,并且培训了发送材料的过程。会后,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六月十四日,我组织了陈必羽老师、卓珠琴老师召开了课题组会议,部署了第二阶段任务。
教学研究报告 篇3
一.研究背景
1.深远的社会背景。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享受着物质文明的当代人同时对物质需求激发了不尽的欲望,大大滋长了急功近利的“市场性格”;在文化同时受到商业化、时尚化的影响下,精神层面的生活遭遇了不应该有的困顿和压制。物极必反,人们终于意识到,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呼唤生命意识的回归,呼唤生活中诗性的回归!应当说,在新课程引导下的语文教学对诗情的渴望和诗意的追寻,正是时代之光的一种投射。
2.语文教学的现状。从语文教学的历史积疾来考察,在应试教育魔棒的指挥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思想性,文本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熟视无睹。在应试教育的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课堂没有吸引力。教育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却被消解、异化了。应试教育将树人、育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这种畸变在一个曾经有千年“诗教”历程的国度里,是一道“尴尬的风景”。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归路,这就是“诗意语文”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诗意语文”在今天课改中呈现的最大价值。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而且新教材的选文及其文本语言突显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诗意人生与诗化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和体悟的主体,教与学就是在对人生的诗意感悟和对文本的诗化语言的解读体味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感应与升华。
4.孩子天性的召唤。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无聊的“启发”、变味的“多练”、痴情的“多媒体”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
5.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现在的社会有一种浮躁,浮躁之气开始向校园扩散。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功利,也是一种肤浅。当今有些语文教师也在缩减为看教辅材料和“快餐读物”,把学习缩减为看电视,把思考缩减为一次报告会的考试,把教学设计缩减为教学案例的组合。总之,丰富的过程简单化,精神价值被缩减成了实用价值,于是,有些把精神追求异化成官能享受。这样,理想和追求在旋涡中被冲走了,流逝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内心涌动着精神的诉求和理想追求的激情,与缩减的旋涡抗争,应时时勉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远大的职业境界,要有挚着的追求和期盼,这样,才能师生共同“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土地上。
6.课例研究与新课程同行。早在19世纪70年代,课例开始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1986年开始,课例研究被卡耐基工作组推崇为教师教育的核心,成为“联结理论与实践,揭示教师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何运用高层次决策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国内,课例研究是与第8次课程教材改革一起盛行起来的。新课程体现了教育的转型,也包含了教师应当以“研究”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教学生活,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世界观,不仅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而且影响着老师的行动方式。以叙写有问题情境的课例,记述自己的教学生活并作出教学的思考,无疑是最适合教师的工作要求和言说方式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责任。课例记下的不仅是诗情的奔流,它同时也是困惑中的历练,思索后的蜕变;反思中的体验,博采后的惊羡。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挣脱应试教育的绳索、枷锁和镣铐,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与时俱进,昂首阔步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顺应了学生的天性,构建了绿色的学习环境,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主要通过设计、收集、整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案例,促使教师尽快的走进新课程。通过实验我们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二、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的策略
第一、创设诗意校园环境,营造诗性文化氛围。
开题伊始,由校长刘大兵同志创意,我校努力为构建“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人育环境,环境育人”的诗意环境而默默耕耘。“书香袭人,点亮诗意人生”的教育理念特别引人注目,“让诗意栖息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巨幅彩喷字画,无声地召唤着杨小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来为此而努力!《一日常规三字歌》里的每一句温馨提示宛若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串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严格规范一言一行。学校精心设计,规划建设,将诗歌中的名人事迹、名句哲理制成版面,悬挂墙上;将校园围墙画用诗歌中的故事做成宣传画,制作诗歌长廊,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及师生创作诗歌随时展示,让校园内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一草一木都教育资源、一砖一瓦都体现引导和熏陶,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夯实文化底蕴,培养诗意教师。
“诗意语文课堂”呼唤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鼓励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学校通知邀请专家作讲座,开设教师论坛、推荐书目阅读等形式,让教师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聘请播音员等朗诵水平高的专家来给老师培训,提高教师语言感受的能力以及朗读的技巧。并要求教师读书活动要做到“四个结合”,即:读书与教育教学结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读书与教学反思结合,读后要撰写读书心得;读书与新课改结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读书与校本培训结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第三、开发校本教材,拓宽课程资源
“诗意的课堂”需要有文化的积淀,而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俗话说“少时读经,受益终身”,为此,我校紧扣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以适合背诵和理解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千家诗》等经典为基本内容,精心编辑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校本教材。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了“三确保”“三特性”,即确保“有教师、有课时、有效果“,突出“层次性,连续性,承接性”。在每日早晨7:30—7:50的经典诵读课上,师生共读欣赏,让学生们既可在诗文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又可以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把握时代脉搏,体悟自然风光,人间真情。
第四、活动纷呈,领略诗性文化风采。
1、抓好常规工作,搭建诗意的舞台。
每日“两个一”(每日早上安排20分钟作为“读书时间”,每日午间播放名篇诗文名段欣赏)活动,让学生受到诗性文化的浸润;每周“两个一”(每周一次红领巾广播站诗歌朗诵会,每周一次的“古诗文背诵擂台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厚积薄发的平台,激发学生读书和创作激情,丰富了诗性教育的特色;每月“两个一”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主题读书活动,采取集中的时间,丰富的形式,掀起师生读书高潮。通过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检阅学生读书效果,增强学生读书的乐趣。如 “好书我推荐”,学生用富有激情的演讲形式,把自己喜好的书目推荐给同学们,帮助同学选好书,读好书。每月一次的“诗意校园活动展示会”更是丰富多彩:画诗,吟诗,唱诗,演诗,舞诗……学生,家长,教师纷纷闪亮登场。整个校园以及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2、班级诗性文化建设,享受阅读的快乐。班级诗性文化建设是校园诗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学校的班级诗性文化建设做到“三结合”:把课前古诗吟唱与“诗文小秀才”评比相结合;把“开放阅览室”与“读书我最爱”展示活动相结合;把“大阅读”与建立“班级诗歌小组协会”相结合。“三结合”的做法让学生亲近书籍,让班级飘扬书香,让学校溢满诗意。走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氛围。每节课前,每个教室传来的是朗朗诵诗声,富有节奏,富有美感,富有人文气息的诗意已经渐渐栖息于校园的每个角落了。
第五、构建诗意语文课堂,推动课题的深入研究。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乐园。在课题研究中,我校语文教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与学生携手漫游语文天地,共享语文乐趣,给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给学生诗情画意的审美启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的积淀、语感的培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导入语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语贵在引趣,指向,有经验的老师常反复推敲开头语,好像演奏小提琴曲,弓子一上弦,就要发出动听的音符,导入也是如此,激情的导语,从老师的嘴唇倾泻出来,就流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教学《和时间赛跑》时,我校卢艳教师即兴从眼前之景导入:“早晨,我路过办公室门前的池塘,发现那曾经碧绿的荷叶已枯败了,当时我就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哪。逝去的时光我们再也不可能找回来了。就像现在,我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倾诉,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时刻,过去了,我们都无法再找回,所以,我就想呀,我们一定得学会和时间赛跑。”动情的话说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课本。
二、过渡语延情——为课堂串上诗意的珍珠
过渡语贵在衔接,一方面使课堂结构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有效的延续感情。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为引导学生对韩勃进行评议,我说:“廉颇、蔺相如形象丰满,固然令人难忘,可如果没有平凡人物的衬托,他们的形象也会黯然失色,谁是这样一位衬托‘红花’的‘绿叶’呢?”学生们自然把目光聚焦在韩勃身上;再如,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我们这样导引过渡的:
作者启程登泰山了,教师问:“你们看到雨中的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把虎山水库奇景尽情欣赏一番后,教师又往前推进“尽管黄锦、白纱的奇景美不胜收,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词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怎样传神?”……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于漪老师用这一系列富有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一节课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引用经典诗文进行过渡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情感,又能使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在教《梅花魂》时,当品读完外公因想念家乡而三度落泪后,我们引用诗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作为过渡,使学生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体会外公当时的心情。
三、引导语点拨——诗意与理性浑然交融
“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教学中的引导与点拨仅仅是课堂里的一些小小片段,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老师如此点拨:“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是我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生自由读后回答:生1:我觉得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诸葛亮在笑谁呢?”学生在前面的探究学习已经基本明白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基础上之后,老师进一步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这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以问题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多种信息,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准确地把握诸葛亮这一“神机妙算”形象,大大深化了探究的内容,也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不断增强。老师的此处点拨令人称快!---这一探究中的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探究、获取知识的乐趣!
四、描述语动情——美丽的语言化为美丽的风景。
描述语贵在具体、生动、形象。在教学《黄果树瀑布》,“银雨洒金街”一景时,我描述道:“大家知道为什么叫‘银雨洒金街’吗?原来这是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造成的。白天,云蒸霞蔚,云雾缥缈,水汽被大量蒸发上天;而到晚上,气温骤降,水汽便大量凝结降下蒙蒙的细雨,如烟如丝,飘飘洒洒地降落在大街上,这条街便由此而得名了。”
此时此刻,情与景遇,景与情汇,学生心动神移,达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五、结束语升华——将“诗意”栖居到底
结束语贵在升华认识,拓展思维空间,提升精神境界。从而达到领悟事理、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教学《村居》时,以这样的话语结束:“一首隽永的小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一道迷人的风景也是一首清新的诗,诗情画意走进我们的课堂,是否融入了你的心灵。哲人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目之所及,心之所思,耳之所闻,皆可入诗入画,看一看外面美好的大自然,你是否也能有感而发。”结果,在课间休息十分钟里,卢红杰同学竟然写下了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打油诗:“新春一片盎然,二月牛仔嘴馋,牧人脸上开花,因春去而复返。”你能说这不是诗意栖居的课堂的硕果吗?教学《难忘的小学生活》在总结延伸时,老师深情地说:“亲爱的同学们,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你们带着稚气,怀着童心,迈进学校的大门。6年的时光,教室里常回荡着你们的琅琅书声;花坛旁,曾撒下你们的串串笑语;操场上,活跃着你们可爱的身影,如今,这一切就要化为美好的记忆保留心中了。作者把他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倾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你呢?打算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惜别之情?”许多同学拿起了笔,有的写下了临别赠言,有的画下了精彩瞬间,有的抒发了师生之情,有的歌唱了朋友之谊,还有一些同学将千言万语浓缩在小诗里。
诗意,可以慷慨激昂,可以低沉幽怨;可以清雅含蓄,可以婉约动人;可以空灵蕴藉,可以热烈奔放……我们杨小全体语文教师用爱心和智慧,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利用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求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传承民族文化的“导引—诵读—探究—拓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索出了“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形成诗语”的语文诗意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了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以更多的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给学生以更多诗意的陶冶与智慧的启迪,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让学生理性地徜徉于乐园中,从而令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三、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凝练"书香袭人,点亮诗意人生"的办学理念。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探索语文教学“以诗意育情,以诗意育趣,以诗意育才,以诗意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诗性文化氛围。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营造了书香校园,构建了育人文化,提高了教育质量,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办学品位。
(一)显性成果
从课题申报、立项,到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总结阶段,形成了如研究方案、各阶段实验计划、阶段总结、评价方案、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结题报告等各种材料,留下了我们研究走过的每一个坚实足迹,见证了我们研究洒下的每一滴辛勤汗水。
1、“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2、“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过程集《追寻诗意的语文》
3、 “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论文集《牵手诗意的人生》
4、 “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的个案课例集《流淌诗意的课堂》
5、“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师生诗文集《绽放诗意的花朵》
(二)隐性成果
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人文知识的滋养,也给广大教师以心灵上的触动和行动上的提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组朱红和卢艳老师在公安县语文教学比武活动中均获一等奖;邹先菊、刘立琼教师经常在镇内上语文观摩课,引领全镇教师走上诗意语文研讨之路;组内多位教师在校赛课、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2、对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展开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索出了“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形成诗语”这一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情、发展诗思、感悟诗理、积淀诗语,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3、让学生在浓浓的诗意课堂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在研究的三个阶段,我们都对学生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实际效果来看,参与实验的各个班级语文成绩稳步提高,在各级组织的语文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语文类活动中成绩突出、屡获大奖。
四、问题与探讨
1、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理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中尽管组员们大多参与的热情都很高,并取得了诸多的实践成果,但是,若要将实践的素材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推广开去,则仍需要参研教师以后继续自觉提高科研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
2、今后还要就如何进一步追求语文课堂“诗意阅读”的上层境界——“平中见奇,含而不露”下功夫,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操作、方法等方面继续加强研究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
我们的展望:
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我们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这是更高的教学智慧,勇敢的否定自己。课堂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语文的诗意,诗意的语文。尽管本课题即将结题,但我们对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的研究将不会停止,我们将在学习中反思、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力争让我们的课堂意趣盎然、诗情洋溢,闪现出教育教学艺术的光辉。以课题的研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课题的研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
教学研究报告 篇4
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设疑法、竞争法、开展课外活动法。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内容不再只局限于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⑵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论、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⑶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⑴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⑵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⑶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⑷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⑸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了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研究报告 篇5
我校承担的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策略研究系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本课题自选题、立项,特别是进入探索研究阶段以来,在市区各级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下,课题组以及所有的参研人员进行三年多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方法策略。
摘要:几年来,课题组坚持一种以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来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的高低的价值取向,以三个有效性(评价语的有效性、设疑提问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为突破口,以五环节校本教研模式和竞赛评优为抓手,组织指导各教研组开展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将各教研组沉浸在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中,砺炼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学技能有效策略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开展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是基于两个需要、一个契机。两个需要是指: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一个契机是指学校被评为成都市校本教研基地校这个契机。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高水平发展后教学质量不能稀释的迫切需要。学校被评为市九义示范校后,实施了高水平高速度的扩张策略,相继成立了两所分校:东大街二小实验分校、东大街二小外国语实验分校。近几年一大批教师被调入学校,学校20xx年秋季在职教师166人,但是35岁以下的教师有96人占教师总数的57%,(25岁以下有21人、2630岁有29人、3035岁有46人),其中当年秋季通过各种途径新调入或编入我校的教师有44人,占教师总数的26.5%,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教师有14人,占教师总数的8.4%,他们在课程理论、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急待提高,这部分教师在三五年后将成为东二的栋梁,他们教学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东二的教学质量、关系到东二能否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再上台阶。
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全体教师和育才杯赛课评委与年级组组长对中青年教师的整体印象两次问卷调查发现:中青年教师在设疑和提问技能、运用教学语言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课堂评价技能以及教学研究技能方面存在缺陷;中老年教师主要在信息检索和运用现代媒体技能及课堂评价技能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一个契机。学校至20xx年3月被确定为成都市校本教研基地校。学校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固定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制度和名师督导小组引领、课题合作、任务驱动、专题跟进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展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就是要充分整合校本教研资源,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将各教研组沉浸在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为主题的校本教研中,达到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研究的策略
一、活动沉浸策略把各教研组沉浸在校本教研活动之中,以活动促发展。
教学技能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获得的,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在学校能承载有目的地习得并发展提高教学技能的活动必定是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哪些形式校本教研活动能承载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微格课教学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确实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单项教学技能,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推进这种模式有较大的难度,它会打乱教师教学的时序,教师暂停教学进度来进行微格教学以训练单项教学技能,不太现实,在专门的师训院校还可以。专项教学技能竞赛对于以操作活动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技能如书写技能、板书技能等,有一套比较科学的操作规程和标准,易于有效开展;而对于有些以心智活动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堂教学技能如课堂评价技能、变化技能等,学校将难于组织,因为参照的学生主体在变化,没有可比性。专题讲座以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为内容的学校名师团和区市专家的专题讲座,能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进行总结、提炼与规范,能将名师或专家内化的教学技能的心智活动方式推荐给教师,供教师悟化;但他山之石能否攻我班之玉,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之中实践、融合和创新,不能期待几次专题讲座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就提高了。专题学习以课堂教学技能为内容的专题学习,能提高教师对教学技能的理论修养,有什么样的观念必定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专题学习对转变教师对教学技能的陈旧的观念,大有裨益;新的观念与陈旧观念天生就是一对矛盾,转变观念有时真犹如与虎谋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时老师说得头头是道,是新观念,但教学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仍是老一套;因此,专题学习一定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要在实践中,让新旧观念不断地碰撞、斗争,让新观念不断地战胜旧观念而取代之。
师徒式研讨活动自然情境下的师徒式研讨活动,能有的放矢地真实地手把手地训练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让徒弟经历模仿学会自悟创新的过程,确实是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形式;但师傅的技能的高低、师徒研讨的自觉程度都将影响徒弟教学技能的提高,因此要落实检查徒弟从师行为,要鼓励徒弟多拜名师,鼓励名师多收弟子,教学相长,方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风格。磨课、赛课、做课活动各种形式的各种级别的磨课、赛课、做课活动,能让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就相同的技能进行反复的训练、揣摩、修正进而不断地提高,能让新旧观念不断斗争,是新观念形成和技能提高的便捷之路。专题研讨活动以专项教学技能为内容的专题研讨活动,能引领教师对某项技能从操作的时机、程序、要领、原则等各个层面,进行比较全面的、理性的思考与研究,能让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教学技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能让教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交流对话活动各种形式的校本交流对话活动,能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进行相互启迪、借鉴、反思、融会贯通;但此活动的效果与拥有交流权的教师思考的深度、交流的次数和话题是否具有共性即能否激起千层浪有关。
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就必须整合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就必须将各学科各年段教师沉浸在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研磨活动之中,以活动促发展。课题组的策略是:首先夯实校本学习和校本培训的根基,努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理论水平与修养,途经有理论学习、课后反思、每月小结、专家引领、师徒捆绑、专项培训、名师讲座、专项竞赛等;其次,创新开展各种校本教研活动,让理论与实践亲密接触,激烈碰撞,绽放出绚丽的思维火花,途经有组内研究课、新教师见面课、师傅示范课、育才杯赛课、名师优质课、同课异构课等;同时,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共力解决研究中的困惑,体验成功的快感,活动有同伴互助定期交流、育才杯赛课、共享育才杯、名师优质课、同课异构课、科研论坛等;最后,专项竞赛、专项评优等评优激励机制不断跟进,持续激发教师热情,将全校教师沉浸在研磨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校本活动中。课题组的具体做法是:
1、聚焦课堂教学技能,提供选题范围,引领教研组选择研究课题。在学校确立的总课题下,课题组为各组教师提供了选题范围;各教研组在总课题下面根据本组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相对集中的问题(如设疑提问技能、课堂教学评价技能、组织调控技能等)和课堂教学实际确立好本组教学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与教研组的教师一起研究、修改并敲定课题名称之后,各教研组填写好学校课题申报表向学校申报,课题组对申报表进行审核后出示学校审核结果和指导性建议,这样做既能让各教研组的子课题的确立贴近教师需求,又能让课题研究一开始就具有可操作性、期待性和科学性。从09学年教研组申报的课题名称来看,学校三个校点中有27个教研组直接或间接以教师运用语言技能为研究内容,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90%,有6个组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进行研究,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20%,分别为本部一年级语文组、本部二年级语文组、本部六年级语文组、本部体育组、东校二年级语文组、西校语文组;有8个组对设疑提问进行研究,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26.7%,分别为本部四年级语文组、本部三四年级数学组、本部五年级数学组、本部美术组、本部音乐组、东校三四年级数学组、东校五六年级数学组、西校数学组;有4个组对导入语进行研究,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13.3%,分别东校三年级语文组、东校四年级语文组、东校五六年级语文组和西校综合组;有5个组对组织教学与调控策略进行研究,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16.7%,分别为本部六年级数学组、本部科学组、东校一二年级数学组、东校综合组、东校体育组。
2、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共享课题研究成果。
(1)以《温江区东大街二小课题研究通讯》指导并规范各组校本教研行为市课题立项以来,共编辑二十八期《课题研究通讯》,向各教研组提供了学校课题组的研究方案、调查报告、选题指南、学习资料及学校教科室的通知安排与规范性要求共八万余字,为各组研究的开展提供一些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要求。
(2)开展各种校本教研观摩学习活动,夯实学习与实践的根基。新教师见面课、师傅示范课,促课堂教学技能一脉相传;组内研究课促教师们对教学技能取长补短;同课异构课促教师集思广益、对教学技能精益求精;育才杯赛课让教师百炼成金,促教学技能炉火纯青;名师优质课促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锦上添花。
(3)组织定期交流,促使教师集体反思。课题研究初期,学校每次周前会上安排两个教研组交流课题研究的进程、取得的成效、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参会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填写《东大街二小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交流表》,针对交流组的困难与困惑提出本组的建议,在下一周周前会前将填写好的《东大街二小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交流表》交给交流组供他们参考,并对共同性的难点问题进行全校会诊。课题研究中期,结合学校第五届、第六届育才杯青年教师赛课开展共享育才杯周周优质课点评活动。每一周由一个教研组作观察员,该组成员必须全面全程参与该周所有教师的赛课活动,并在组内就该周所有赛课进行小结,并由组内一位教师在该周周前会上进行点评,让所有教师分享课堂精彩,以定期交流,促进集体反思,促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每学年末定期开展教育科研论坛引领教师理性思考。为促进学校市课题研究的深入,初步梳理物化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中的典型事例与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阶段的任务。
课题研究以来,学校举行了三届科研论坛。论坛中,有的教研组展示本组课题研究的过程与遇到的问题,有的教研组让大家鉴赏本组教师在育才杯赛课中的精彩片段,有的教研组反思提炼了本组老师们凝练高效的评价语,还有的教研组给大家讲本组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成长开展科研论坛,加大了课题研究的声势,营造起浓浓的科研氛围,促进了各组间的交流、分享和反思,催生研究成果的物化,对各组的课题研究和学校的科研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学校的科研论坛的成效,区研培中心的周丽蕊主任、王毓舜主任和教研员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主任点评道:东大街二小在推进市课题研究中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高,体现在领导重视程度高、教师参与热情高、教研组研究水平高;第二是新,表现在教科室科研的点子新奇,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新巧,教研组择取的课堂研究的视角新颖;第三是实,表现为研究过程扎实,研究的动机朴实,研究的效果真实。王主任感慨地说:教育专家在哪里?专家就在东二这群教师里。
每学年末,学校将有相同或相近研究课题全校教研组分成几个联组,组织各教研组组长开展课题研究总结交流,在认真填写交流记录并进行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各联组选派一位组长代表该联组进行大会发言,这样的联组总结更利于相互的学习与提高,更利于研究视野的开拓,更利于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推广。
(4)专题培训与赏析点评交替跟进,促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不断琢磨。为比较及时地解答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解决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约请市级专家陆坊校长和周学静老师就教师课堂技能进行专题培训;约请区研培中心理论室王毓舜主任就科研成果的物化与撰写对全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约请学校的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李静霞老师、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张素英、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刘秀荣和区教学能手周丽以具体的课例就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对全校的语文、数学教师作专题培训;约请学校的名优教师就某项教学技能拍摄成碟片,在周前会让全校教师赏析并由名优教师进行点评;每年暑假对青年教师进行组织教学技能和班务管理技能进行专题培训。课题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与赏评的形式、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促进教师的不断反思,让教师在模仿与反思中不断地琢磨,在琢磨中不断地提高。
(二)重点突破策略引领教研组以三个有效性研究为突破口,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涵盖多种技能,课题组认为重点提升的是教师课堂运用语言的技能,因为课堂是语言的艺术,剔除学生的活动、媒体的展示,剩下的就是师生的言语的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启迪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兴趣,评价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最直接的诱因、动力是教师的语言。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显示众多的中青年教师认为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有待提高。通过分析,课题组认为研究的切入点是如何提升教师课堂设疑提问技能和情境创设技能。因为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来看,分为导入语、过度语、小结语、评价语、提问语,其中提问语在五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它可以激发动机、帮助学习、促进参与、启发思维、实施评价、实现反馈;从学生学习的动因来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枯燥的知识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即使你强迫他注意,也没法保持多久,可有效的教学情境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醉其间,主动参与、真切体验。
课题组要突破的难点是如何提升教师课堂评价技能。课题组的价值取向:在进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各教研组从课堂教学技能的小处着眼,从教师课堂某个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为着力点和目标,来彰显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课题组的策略是:以教师课堂设疑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研究和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两翼,品字推进,三箭齐发,将全校教师融入到课堂教学技能的磨练之中。
1、在课堂设疑提问的有效性方面,课题组研究后认为只要在设疑提问中突现七性:目标性、思考性、难易性、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激励性,就是有效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都突现了这七性,设疑提问技能必然得到提高。
(1)课堂提问要突现目标性。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也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点处;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提问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不要问得太广太深。无论提哪一类问题,都应当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明确性。切忌提简单的是不是好吗?之类的问题。
(2)课堂提问要突现思考性。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这课中的这个环节时,当探究4217的计算方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先尝试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反馈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请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并讲解自己的算法,生与生置疑,解答,比较不同的算法,如果还有疑问必须解决,老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解决,同伴之间有了心灵的交流。心中无疑的顺畅,快乐洋溢在学生脸上,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课堂提问要突现难易性。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又要适时搭梯子,把更多学生的认识一步步引向深入。例如,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曾听过两位教师就同一内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2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提问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4)课堂提问要突现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老师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设计这样的提问:谁有好办法很快记住口诀介绍给同学?顿时课堂鸦雀无声,每个同学都在积极思考,过会儿同学们举起地手像小树林般,争着要给同学介绍。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低估的,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去呵护学生的想象,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源泉。因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5)课堂问题要突现趣味性。问题设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学习主体本身,或者学习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习是由内在心理因素所引起。例如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而且内在动机作用比较持久,并且有主动性,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如果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长期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得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如老师在教学《倍的初步认识》时,同学们已经知道小猴有6只,小鸭有2只,这时问:小猴和小鸭在争吵请你猜猜它们在争吵什么呢?有的说:小猴和小鸭一共多少只?有的说:小猴比小鸭多几只?有的说:小鸭比小猴少几只?有的说:小猴的只数是小鸭对几倍?教师提出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激发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又如在教学《十几加几》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听清楚老师的两个口令,一先摆13个方块,二再摆2个方块,将步骤二字改成口令,效果大不一样,仔细想想实际上是把成人语言换成儿童语言。
(6)课堂提问要突现层次性。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只有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7)课堂提问要突现激励性。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教师请一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回答问题,她怎么也不开口,老师没有批评她,只说:她想俏俏告诉我,然后老师将自己的耳朵贴近他的小嘴巴,又说:你讲的真好,事后这位教师说,实际上那位学生什么都没讲,只是给了她一个台阶下,在以后的课堂中发现她慢慢的能大胆发言了。学生在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往往闪现出一些火花,教师要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充满自信去表述自己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种孩子就会有多少种想法和多少种欢乐。作为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孩子们思维的灵光,并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和扶持课堂上的这些意外。教师在教学《圆圆的沙粒》时,刚开课不久就问: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颗沙粒的什么品质?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一股脑儿地念了三四句,老师没有阻止他,而是耐心地等他念完,笑着对他说:看起来你的性子比老师还急,可以一句一句地说吗?这时他才醒悟过来,并且开始重新回答。当一个平时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回答:这颗沙粒被不停地折腾时,老师当时大吃一惊,并用夸张的语气说:哇!你太厉害了,折腾这个词你运用得非常贴切!我再看他时,只见他坐得更直了,听得更认真了。
2、在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品德组老师总结出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六大策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策略,多种感官参与策略,联系生活实际策略、引发情感共鸣策略,注意前后衔接策略、满足儿童内需策略,课题组认为引发情感共鸣策略和满足儿童内需策略尤为重要,对其他学科教师很有借鉴意义。能触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更为有效。要实现学生的生命体验,离开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无法实施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投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激情满怀,进行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效果。
在上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合理购物ABC》一课中,认识什么叫三无产品,并且在购物时知道要看商品的名称、厂家、厂址,是否有合格证,特别要看商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教师在根据学生采购的商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三无产品,怎么去识别三无产品之后,立刻播放了课件安徽阜阳的奶粉事件,伴着揪心凄惨的'音乐,看着无辜的大头娃娃画面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孩子们一个个都震惊了,有的痛骂不合格产品带来的危害,有的怒斥厂家的黑心,有的甚至潸然泪下。教师相机再启发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三无产品危害人的实际例子。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生活中,有的说:我前天就是吃了过期的面包拉了肚子。有的说:那天我在新闻里看到一位阿姨买了不合格的洗发水洗头,结果让头发掉了很多,太让人生气了。有的说:我奶奶在一小摊上买了一个电饭煲,回来一试根本就不能煮饭,准备去退货,可摆小摊的早跑了,再一看商标根本没有厂名、厂址,想退货都找不到人,只有自认倒霉了!一桩桩事例,一个个教训打动了学生的心,使他们惊讶、信服,听得入神、入境、入脑、入心,简直掀起了学生情感的高潮,那么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购物时要注意识别三无产品的窍门也就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能满足儿童内需的教学情境更为有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一定是儿童内在特别需要的,只有从儿童的内心世界出发,从尊重人的意义出发,才能打破其已有的知情意行的平衡,引起矛盾冲突,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思辨空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才有可能体验到深层次的东西。在上品德与社会《合作力量大》一课时,其中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合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做事。教学中,教师把一个经典故事改编成共享甜蜜的游戏。经典故事是这样的:同样是一桌美味,同样用长长的筷子去夹,天堂的人们互相把筷子伸向别人嘴里,帮助别人品尝佳肴,结果都吃得很开心;而地狱的人们只知道往自己嘴里送,结果谁也吃不到,因为筷子太长了比手臂长,而他们又不去合作,所以都没品尝到佳肴。教师把这故事改编成游戏,端出几盘切好的橘子,并出示字幕:同享甜蜜游戏规则是吃水果时,只能用伸直的右手拿,手肘不能弯曲。学生看着盘子里那诱人的水果,对课堂上的品尝游戏很感兴趣,一个个伸直右手,拿起水果使劲往嘴里送。可是由于手肘不能弯曲,要想送进自己嘴里实在太难,一个个急得面红耳赤,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内心产生了迫切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时上台来的一群学生里突然有两个学生创造性地把自己手里的水果送到对面同学嘴里,对面同学立刻反映过来,也把自己手里的水果送到对方嘴里。嘿,成功了!受到他们的启发,别的同学纷纷效仿,才尝到了甜蜜的水果。这时教师马上追问:你们开始为何吃不到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我们开始都一个劲地往自己嘴里送,由于游戏规则是手肘不能弯曲,我们就是吃不到。教师马上采访最先吃到的孩子:你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学生:我的手肘不能弯曲的话,只能向对面伸去。刚好,**同学就站在我对面,于是,我就想到了我拿给他吃,他拿给我吃,我们来合作不就好了吗?教师及时点拨: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体会?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有的说:帮助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别人。有的说:看来,合作的力量就是大啊!瞧,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就会产生与学生心灵撞击的东西,产生生气与灵魂的东西,就会为学生道德生成搭建积极体验、专心探究、思考表达的平台,实现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真正有效。
3、课题组用课题研究通讯作纽带,集全校之力,共同攻关,突破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这个难点。课题组收集教师课堂精彩用语357句,汇编成课题研究通讯11期分发各组,供各组教师学习、参考、采编与选用,并精选了61句教师课题精彩用语编撰在《东二教师工作手册》中,分发给每一位教师研修;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科教师课堂有效评价语的征集与评奖活动,要求各学科教师收集整理三条本学科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语言,并对该评价语言适用的环境、要解决的问题、使用后学生的变化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等作简单的注释,形成个案,参与征集与评奖活动。
本次活动全校共有91位教师或教研组参与活动,共收到课堂有效评价语300余条;课题组对提交的课堂有效评价语的教师姓名隐去即不署名,汇编成课题研究通讯15期分发给各组,组织全校教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认真评选,共有30位教师提交的43条有效课堂评价语被评为学校一等奖;课题组对这43条获一等奖的评价语的特点进行认真总结,最后将总结的结果和43条获一等奖的有效评价语汇编成课题研究通讯16期和18期分发给老师们,供老师们学习。这43条有效课堂评价语主要涵盖了语文、数学、音乐、科学等学科。这些评价语从评价者评价的直接指向上看,可以分为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直接指向学生人格两个大类。其中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有34条,包括指导评价学生朗读的有9条,指导学生倾听的有6条,指导学生交流的有15条,激励学生努力进取的有4条;直接指向学生人格即直接赞赏表扬学生的有8条。从这43条有效课堂评价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这样说:赏识教育是课堂评价语有效的基调,评价即指导是课堂评价语有效的灵魂,将文本内容与学生个性有机融合是课堂评价语有效的法宝,自然真诚是教师课堂评价语有效的关键。根据大量的教学实践和这次评选活动,课题组认为精心设计并在反复锤炼教师评价语言确实是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课堂评价技能的一条捷径。
(三)规范竞优策略用竞赛评优和五环节校本教研作抓手,砺炼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实现校本教研常规化。
1、精心组织学校的育才杯赛课、优质校本教研展示课和课堂教学技能专项竞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与教研技能的全面提升,促进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入。学校自20xx年起每学年上期开展育才杯赛课活动,现已进行了六届,全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参与赛课活动。每一届育才杯赛课活动学校都会出详细的比赛方案,都要组织固定的评委全程参与听课和评课,都要对每一位赛课教师进行综合打分,赛课结束后都要召开隆重的育才杯总结表彰会。在每一届育才杯赛课中,全校每位教师平均都要在不同的班进行2-3次试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青年教师的师傅都会全程手把手地指导,中老年教师都会为赛课教师出谋划策,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每一学年下期学校都要开展优质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该活动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本组就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的专题,向全校教师全程展示一次校本教研过程,并把这次展示活动的质量的高低作为评定优秀教研组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学年暑期举行教学技能基本功大赛。一系列的议课、磨课、赛课、竞赛、评优活动,充分砺炼并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与教研技能,有力地促进了教研与科研的融合。
2、用五步式校本教研模式整合磨课议课赛课做课活动,梳理提炼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经验,实现校本教研流程程序化。各教研组在各级磨课议课赛课做课等教研课中,按我校五步式校本教研模式灵活地进行课题研究。五步式校本教研模式为:精察课堂小组讨论互助引领抽象提炼汇总概括。精察课堂:将课题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梳理出几个观点或几点策略供老师们回顾;将本次研究的重点分解出几个观察点或几个观点供老师们选择;观课老师自主重点选持一个观点或一个观察点上对课堂精细化观摩。具体来说就是:组长事前应对这一专题做一些分析工作:对这一专题前期已有哪些主要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还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思考、实践,在研究前告知组员。执教者(研究先行者)先向老师们阐明自己试图在这个专题的哪一个方面进行实践,力争在哪一个层面上有所突破,让议课教师、参研人员听课时,关注的重点更明确。听课教师(参研教师)主要选择一个视角或一个观点,重点关注课堂中的师生活动。这个活动一定要落实并深入。
建议每个老师重点关注四个学生:这四个学生的反应、神情、语言、计算的正确率,甚至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争执、争吵等,这样,参研教师的议课、评课就有充足的证据,就会更加有理有据。小组讨论:持相同观点或选同一观察点的老师相对集中组成一个小组,围绕该观点就师生课堂行为进行反刍、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每位议课教师发表对上课教师贰加壹评价即两个优点与一个缺点,有观点、有证据、不重复。最后形成本小组的观点、意见与建议。互助引领:各同伴小组选一位代表就本组观点、意见与建议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组长、名师、专家及领导进行专业引领。抽象提炼:组长组织所有参研教师就本次教研的收获、感触或观点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并写下来进行交流。汇总概括:每位参研教师执笔将自己的观点、感触或收获结合课例用三二百字进行有理有据阐述,并拷贝给同志小组组长,并由同志小组组长汇总质检,再将本组教研的认识成果拷贝给组长,组长汇总质检后形成本次教研的研究综述,并提炼出本次教研的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为下一次教研精察课堂的观点作储备。五步式校本教研模式特别适用于人数较多(大于8人)的教研组及教研联组,人数教少的教研组操作时可将模式缩减为四步:精察课堂互助引领抽象提炼汇总概括。
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的效果与影响。
一、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实施课题研究三年以来,区研培中心教研员普遍反映,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明显提高,教师们课堂评价语言准确丰富,课堂教学效益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xx年11月止,0709学年我校教师共计530人次获各级奖励,其中17人次献课或论文获国家级奖,165人次献课或论文获省市级奖,348人次的献课或文章获区级奖;学生共计466人次获奖各级奖励,其中164人次获国家级奖,21人次获省级奖,126人次获市级奖,161人次获区级奖;学校获各种奖项94个,其中市级奖项27个。09年9月同06年1月相比,新增区教坛新秀16人,新增区优秀青年教师34人,新增区教学能手13人,新增区学科带头人2人,新增区名教师1人,新增市学科教学带头人1人,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
学校的教育科研砺炼了教师队伍,造就了一批高级管理人才,自开展市课题研究以来,从学校走出了一位教育局副局长、先后有三位干部教师到外校任校长、有一位教师到区研培中心任主任教研员、有一位教师到教育局从事管理工作。
二、课题研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学校开展市课题研究以来,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0809学年课题组的阶段性报告在区教育学会年会上作大会交流发言,得到区教育局领导和研培中心老师及同行的好评;在09年全区校本教研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技能提升优质课研究活动展评中,学校的两个教研组(品德与生活组、中段数学组)分获全区一、二等奖;09年3月,成都市千名校长大练兵小学三班五组的校长们,到我校开展实训活动,调研了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校长们对我校的市课题研究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09年10月20日,江西省吉安市教育局黄晓园副局长带领吉安市各区县教研室主任一行13人,专程到学校参观,考察了科研与常规工作,对学校的扎实的教科研工作大加赞赏,欣然题词:踏进贵校:静听,有花开的声音;细看,是坚实的脚印。比较全面地总结我校校本教研特色的文章《课题研究为抓手,教学科研一体化》在20xx年11月11日的《教育导报》上发表交流;课题组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教研科研一体化》收入成都市教育局主编的成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丛书《校本教研从师本走向生本》中;09年7月课题组老师的论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研究》获成都市一等奖。20xx年学校教科室因科研工作显著,被评为成都市先进教科室;20xx年,学校因市课题研究扎实,被评为成都市校本教研先进基地学校一等奖。20xx年,学校市课题被市规划办考核为优秀,教科室再次评为成都市先进教科室。
三、加深了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1、聚校本教研的三大力量,建立体化校本教研思维。自我反思是主力,是进行校本教研的基础力量。夯实了自我反思的根基,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校本教研的源泉。中青年教师在读与课题有关的教学理论书过程中,在定期的每课反思与每月小结过程中,在每周的育才杯观察员听课报告的交流过程中,让自我反思成为工作的一部分,让自我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让教师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掘待研究的专题。同伴互助是双翼,教研组内的同伴互助与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的同伴互助对教师个体来说如同双翼。教师的自我反思绝大多数是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某些节点的回顾、反刍与思量,大多停留在点上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的斟酌与修正;教研组内的同伴互助与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的同伴互助,能让自我与同伴之间在所关注、所研究的的点上进行横向的交流,促使教师在有关联的彼点与此点之间连接成线,能让教师在知识点上、教学技能的提升点上进行线型的研究,让教师由点到线地研究教学,由交叉平行的线研讨延伸到对教研的面进行思考,同伴互助让教师研究的思维广度不断得到拓展,助推教研不断深入。
专业引领是航向。在全校范围内区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等名师的专题讲座、专项培训与课后点评,在教研组内师傅的指引与点拨、学校名师团队与专家的指导,能对教师的研究进行纵向地提升,让教师研究的思维深度不断得到延伸,能让教师对某个专题、课题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立体的思维,引领教师对要研究的专题、课题从策略层面、方法层面、技术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研讨。
2、认识到校本教研活动的数量、质量与教师参与的激情制约着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通过三年多的研究,课题组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高低(y)与校本教研活动(x),也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即y=f(x),要提升教师的某项教学技能就要把教师沉浸在以该项技能为专题的校本教研活动之中。这种函数与二次函数y=ax2+ c比较接近,这里的x是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数量与质量结合体,当校本教研活动丰富并且质量很高时,教师课堂教学技能(y)就提升得很高;这里的c是教师原有的技能水平,这里的a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感因素,越是积极主动有激情地参与校本教研,a值就越大,这个函数的图象的开口就越收敛,教师技能提升就越快;越是消极被动应付式地参与校本教研,a值就越小,会小于1甚至趋于0,这个函数的图象的开口就越发散,教师技能提升就比较慢.
第四部分问题与反思
学校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比如:就教师个体来说,教学技能的起点不一样,缺陷不一样,需求不一样,采用什么样的校本教研策略和形式让各类教师都有教大的提高;教学技能作为教师的行为方式,在教学中,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有时二者紧密交叉在一起,以综合的方式出现,如何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这类心智活动水平,使之在教学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长期的研究问题。
教学研究报告 篇6
(一)研究前提与理论依据
教研组的一项主要工作是组织组内成员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我们发现,在听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往往出现以下情况:泛泛而谈,以表扬为主,无实质性内容对开课教师无帮助;要么事无巨细,小到一句话,大到课题设计逐一评论,让开课教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本教研组现在青年教师较多,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备详案,备课时重点把握不住。
根据教育的新要求,二期课改的教育理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而设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的主要手段。可以说备好了设问,就备好了大部分课。
(二)研究目的
(1)使教师在备课时就考虑学生情况,考虑设问的方式。
(2)使教师带着目的听课,在评课时有针对性。
(三)研究过程
(1)选定开课老师,备课组共同备课。
(2)开设专项课题研究实验课。
(3)上实验课开展专项听课,评课活动。
(4)实施课堂教学专项观察记录。
(5)根据评课意见,反思修改教案。
(6)再上实验课,再次进行专项评课。
(7)写出教后反思小结。
(四)研究成果概述
现在上过课的教师和该备课组的教师都觉得在备课时有了方向和对重点的把握比以前好。其他教师觉得听课时带着目的听课有了方向,在评课时针对设问的评课使听课教师有话说,上课教师觉得有东西可学,经过一次集体备课——实验课——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素质有了提高。今后教研组要坚持开展设有专项课题的实验课,在一课两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实践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报告 篇7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这一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我们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一番,没有真正从培养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没有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也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满堂灌”,其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是传统的讲读型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各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必须从我市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建国六十年来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经验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客观规律。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力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识字,然后用字组词、用词造句,再用句子组成文章,即作文。教会学生识字,首先要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学会查字典,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过查阅字典,用拼音学会读音识字,并阅读字典上的词与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二、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小学还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去,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这就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革过去那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入手,充分运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来讲授教材,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教材时,应讲在关键处,讲在重点上、难点上,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意发展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小学生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时过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从小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围绕课题、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来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路,围绕课题提问,能揭示课题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理,引起学习的兴趣。
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自学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既是创新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可以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训练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通过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研究报告 篇8
一、调查目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在小学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为有效,就成为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状况,我们进行此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1、学生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怎样?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会怎么做?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怎样?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2、教师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如何?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14)你对课堂教学评价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时间、范围、对象
从20xx年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上旬,调查了响水实小三、四年级共80名学生和全校20名教师。
调查的重点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情况。
四、调查方法
学生教师问卷法,分不同年级、班次,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及一至六年级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五、调查结果
对8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如下: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a、很有激励(45人)
b、激励较大(26人)
c、一般(9人)
d、没有激励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a、很大(45人)
b、较大(22人)
c、一般(13人)
d、没有兴趣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如何?
a、高兴、兴奋(64人)
b、习以为常,没有特别反应(16人)
c、觉得不真实(2人)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的做法?
a、很想得到,并努力想办法完成任务(72人)
b、想得到,但想不出办法(6人)
c、没有兴趣,懒得去想(2人)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
a、高兴、兴奋(60人)
b、一般(15人)
c、不屑一顾,因为太容易得到了(5人)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a、鼓励(67人)
b、讽刺(1人)
c、置之不理(8人)
d、罚站(4人)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给你明确指出(21人)
b、给你提示,再思考并回答(53人)
c、另外请同学回答(6人)
d、老师给出答案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简单肯定(15人)
b、肯定并表扬(9人)
c、表扬并指出努力方向(56人)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a、让学生独立思考(5人)
b、让同学们共同讨论(68人)
c、老师直接讲解(6人)
d、老师经常会认为超出范围,置之不理(1人)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a、老师评价 (13人)
b、学生评价 (5人)
c、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44人)
d、自己评价 (4人)
e、灵活选用(14人)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a、a、(45人) b、 (7人)
c、说说整体情况,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段的人数(28人)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a、自己讲(7人)
b、让学生讲(9人)
c、学生讲老师修正(27人)
d、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37人)
对20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其统计结果如下: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怎样?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①直接另请学生回答,相互补充,使其完整(6)②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③老师适当提示,给予思考时间再回答(4) ④根据具体情况,几种灵活选用(10)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③请他人回答,让其从中领会此题的意思( 11) ④几种都用过(3)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①专著地看并听取学生的回答(7) ②专著地听但眼睛巡视全体学生(10) ③听的同时去关注调皮学生(3)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③根据学生实际好、中、差做不同评价(12)(注:1人作答)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③先发试卷,选其中错误率高的讲,学生再选择独立或合作改错(7) ④几种都用(7)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①不念(5) ②要念(3) ③只说各分数段的人数包括最高分、最低分(12)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①师评(1) ②师生评(3) ③生生互评④生自评⑤几种都用(16)
14、你对课堂评价有什么建议?(7人作答)
六、结果分析及其对策
1、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66、3%的学生希望教师给以提示,再思考并回答,但教师中仅仅只有20%的人会采用这个办法。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所以30%的'教师采用另请他人的办法,50%的教师则灵活选用方法
2、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70%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也希望老师给自己指出努力方向。但教师中20%的人只是给以简单肯定,50%的教师选择因情况而定。
3、课堂上偶尔使用小勘品的教师占50%,没使用过的占50%,而学生中90%的人都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并为之努力,75%的学生表示得到小勘品会非常高兴。
4、对于评价方式,学生中55%的人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而教师中5%的人则只采用教师评价,15%的人采用师生共同评价,80%的人表示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当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评价方式是必要的,但尽量让学生参与评价。
5、学月测试后,25%的教师都不念学生的分数,60%的教师会说说全班考试的整体情况,包括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最高分、最低分等,15%的教师会念分数。而调查学生的结果却出乎意料,56、3%的学生都希望念分数,35%的学生希望只说整体情况。根据出现的这一情况,我们三位实验教师又特地组织了30位程度不一的学生进行座谈,他们的想法是想知道各个同学的分数,尤其是自己平常对比的人的分数,考差了就更加努力,考好了就更有信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又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每次测试后,除了介绍基本情况外,高分数的人念一念,有进步的念一念,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
6、对于单元小酷,学生中33、8%的人希望学生讲老师修正,46、3%的人希望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而我们很多教师基本不做这项工作。现在的新教材很注重这项工作,每一单元的整理复习都要求教师先带领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内容,然后在各类练习中再指导学生总结。我们教师应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这既遵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又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有激励的学生占56、3%,在课堂中感觉学习兴趣很大的也只占56、3%。从这一数据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中只考虑授课内容是否能按时完成,并未更多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来实施教学。
(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拟以下对策:
1、评价要有针对性、技巧性、风格性。
评价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回答、表现、行为不能给予笼统的评价;评价要有技巧性,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完全不一样;评价要有风格性,评价来源于学生,要高于学生,语言要幽默精美、简短利落,学生就乐于接受。简短的评价语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的心灵交流,也是老师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示。
2、评价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救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那在形式上一定不能简单化。多样的形式具有新鲜感,比如夸张的表情、不同的语调、肢体语言、亲昵的动作、小小的奖品、一面红旗……,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真诚的心,让孩子在你的赏识的眼光中发挥他潜在的能力,课堂上的很多的超常发挥可能就是这样生成的。
3、评价要具有肯定性,并力求发展性。
其实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否则这样的评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对表现特佳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要充满激情,大加赞赏,使学生收获惊喜,不应吝啬赞扬之词。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评价语要具体、合理,不能太过模糊。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评价以启发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不可操之过急。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尽量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优点就是放大优点,让缺点自动萎缩。每个人都有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外在因素的肯定更会带给他无穷的力量,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尤其面对班级中的“落后群体”,教师更应在他们的课堂表现中捕捉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以树立其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得到持续发展。
4、关注课前评价,注重课堂评价,重视课后评价。
通过课前评价,教师能在课上避轻就重,将功夫花在刀刃上,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同时,在课前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能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进行评价手段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评价质量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监控学生的进步,即:可以评价学生朝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的情况,并据此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围绕“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应注重过程性评价。现代课堂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益。因此在实施评价时,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在数学练习课上,常会出现不和谐的一幕:当大家都在“埋头苦干”时,几个特优秀的已无所事事;当大家都已抬头听讲时,几个学困生却还在“埋头苦干”。如何平衡这两类极端的同学,让大家的学习效益发挥到极致呢?这就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了,如对于特优秀的学生,可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题目;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题。这样,每位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师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或调查、或考试,在一定的考察基础上改进后续的教学决策。
虽然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效益,但要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却不能仅拘泥于课堂,而应该是“重两头、抓中间”,这样才会切实提高评价的效益。
教学研究报告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感悟、品德的形成等任务,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状况。回顾新课改实施的这几年,课堂教学的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但是也要客观地看到目前课堂教学中一些亟待解决的低效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2、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科学,教学流程不合理,教学针对性不强,各环节处理目的性欠缺,随意性较大。
3、重视结果而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处理缺乏有效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不能启迪学生思考、探究、感悟,主体参与不够,直接影响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4、教学方法选择盲目,崇尚标新立异,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例如,有的教师为了创设一个情境就占据了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不能给学生以有价值的'思考,也未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又如,有的教师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对于简单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学生之间在缺乏合作训练、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5、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了解不够,过多地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地讲解,既辛苦又无效。
6、个别教师缺乏应有的业务素质,难以胜任所承担的工作。
(二)学生方面
1、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2、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不明确。
3、极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和自控力差,较多的时间不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干扰影响全班学习。
(三)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教”,而忽视对学生“学”的评价。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等等。而缺乏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质量,这样的课堂评价导致的效果只能是华而不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因此,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生长点,实现现代的课堂教学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聚焦课堂”。让课堂教学、让师生交往更加富有生命活力和质量张力,这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让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鉴于此,我们提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在课堂中研究、在课堂中发展、在课堂中生成,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树立科学的效益观,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大化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基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比较突出,但由于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出现程式化、表面化、低效化,甚至无效化以及“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效率低下化,教学方式的程式化,教学本质的淡化等现象,可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有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新课改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机械训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优化教学过程,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教学的理念,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效率的课堂应该让师生双方都受益,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永恒目标。
4、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理论依据。新课改给课堂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空前提高,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但是,课堂的教学的本质追求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任何教学的方式最终要在效果上得到体现,作为最基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大保证,所以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无疑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实现理想化的课程目标提供了可能。
教学研究报告 篇10
听课教师:学校领导、各学科研究组组长、部分骨干教师,为了进一步掌握我校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督促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专门组织了新教师调查班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初步摸清了新教师的教学情况。针对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一、基本信息
1、新大学生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高。
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普通话的水准,板书的水准,有条理的教学设计,都是值得肯定的。
2、公开招聘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公开招聘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XX年以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表现出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新颖的教学设计、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意识。
3、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提高
今年的新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基础素质更高。新生接受学前教育好,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有的同学有很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比如上课大声答题,主动举手。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常规的.主要问题
1、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常规课堂培训不到位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姿等课堂套路不规范,随意性强,课堂套路没有完成。
2、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学习随意性强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七年级新生身上: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太主动,课前准备不充分,听力习惯差,喜欢一起回答问题,学习不够安静。对老师课堂要求理解差,自制力差。
(二)教师教学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老师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很差
新教师在课堂上制作和操作电子白板和课件的技能不够。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意识还不够。
2、个别老师上课前准备不足
教学设备准备不足,没有养成课前等待的习惯。
3、有些老师课堂控制能力差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课堂组织相对较差,课堂调控效率不高,教学秩序较差。有些老师缺乏对所有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规范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纪律。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老师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痕迹明显主要表现为:
(1)教师没有对所有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只给予充分的解释,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吸收,缺乏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及时反馈。
2、有的老师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注重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主要表现为:
(1)教学方法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种相声的方式,忽视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处理的比较随意。
3、有的老师对学生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短,能力差。
(2)鼓励学习不够,没有有效发挥学生的个性。
(3)学生阅读指导、发声能力指导、思维训练指导、运动技能指导不到位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