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汇报 > 工作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专项培训材料

时间:2017-08-19 工作报告 我要投稿
2017-08-19

  老师们:

  上午好!在xx县第三小学总校的办公楼前有一小片生态试验田,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收获着辣椒、西红柿甚至还有小麦,赵局长每次经过那里,都要驻足查看,也正是在那片试验田旁,他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话:“说起教育,它更像是农业,不能奢求每一棵庄稼都能长得穗大粒满、整齐划一。我们在田地里辛勤付出,浇水施肥,是要让每一棵庄稼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正是这番话让我们领悟到课改的意义,指引我们在课堂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态成长!我们要的课改不是知识灌输、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拔苗助长,那么如何在融入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好高效的课堂?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原野中成长为自己最好的状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和心得。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谈起咱们县的课改,可谓是经历了三次转型。我们在县教体局的引领下,从传统知识的课堂走进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力的课堂,又走入各校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百花齐放的校本课堂,现在又迎来了更加完善的“三主六环”模式新课堂。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对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固模教学的运用,我想大家应该是比较熟练了,如今的模式新课堂正是在此基础上有效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形式。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小组合作的理念,其实对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表面上看,小组一词和小组这种组织形式确实是早已存在的。一个班一般都分为几个小组。在最传统、最落后的课堂上,都能看到小组的活动:小组讨论、小组值日等。因此,当人们看到尝试新教学模式的学校出现了学习小组的时候,可能并不以为然。甚至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没有感觉到小组有什么了不起。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第一次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是在去年的11月份,《中国教师报》首席记者、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办公室主任张在我校听课调研,听了我校年轻的数学教师邵一节数学课,说实话这节课是邵老师在前一天参加校级优质课讲过的课,我们感觉到邵老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固定教学模式运用熟练,虽说不上特别优秀,也算是一节不错的课。但是,张xx教授听完后,抛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向我们强调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展示”的目的、意义。“旧课堂是火车,新课堂是动车”,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就是能够有自主动力的动车组,所以我们认定了只有在固模的基础上,有效融入小组合作、展示等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真正实现“课堂因合作而高效,学习因展示而精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和熟悉融入小组学习的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课件出示、讲解)

  感受过新课堂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叹:上这样的课老师就是用三言两语指导拨调,做好评价就行了,真是轻松!殊不知,要想上好这样的课,教师还真要下足功夫:

  一、自主学习,让学生扎下成长的“根”

  好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自主学习就是静下心来,自我思考、自我品读、自我沉淀的过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正是课堂从热闹华丽向沉静朴实的回归。相信,我们对自主学习都不会感到陌生,大家在两年多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固定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无数次的在课堂中设计这样的自学指导。但是,自从课堂融入小组合作以来,有不少教师的课堂上就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是一掠而过,或者是避重就轻,更甚者是直奔主题,马上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试想:没有经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合作交流不就成了“无根之水、无缘之木”了吗?学生在小组内的发言还会是细细琢磨的有感而发吗?差生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又怎么会有参与发言的积极性呢?我想没有学生是不想有好的表现的,尤其是在自己最熟悉的伙伴面前,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要为全体学生耕耘出这样一片“土壤”,让他们迈出成长的第一步,扎下成长的“根”。

  为此,我们要再次明确自主学习的“三个保证”。首先,我们要保证学生的自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即“学什么”的问题。其次,要保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第三是保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相信,“根基”扎实了,才会有接下来的生机勃发。

  二、合作交流,让智慧勃发开枝散叶

  在“三主六环”的课堂中,合作交流无疑是其核心部分。我们在小组中开展合作交流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勃发,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首先我认为设计怎样的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坚决否定设计一些泛泛的,浮于表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所谓的交流探讨。我在执教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文时,在“研探展评二”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这样的问题建立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有极好的探究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共2页,当前第1页12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