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学科来源
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就传到中国。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恩格斯曾道出核心内容:“马克思和我,可以说从德国唯心主义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辨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怎样理解辩证法?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辩证法:自然界本身联系、运动和发展的状况。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辩证法发展的几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2)近代唯心辩证法;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3)唯物辩证法;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思考题: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有何区别?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参考答案:自然的界的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的联系、发展的状况,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它属于思想体系,在属于思想体系这一点上,它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没有区别。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落脚点是指客观精神的联系、发展;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的联系、发展。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它的方法论、思想内容、科学技术与文化、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等。
三、教学目标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科学与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关系的认识,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第一,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第二,对科学与技术思想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第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第四,对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机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文明
现代文明被认为是科学技术推动的,而文明又滋生科学技术,应该从科学、技术,文明之间的关系来透视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科学和技术的认知
1、科学。“科学”的“学”指得是知识体系,学说、观点、学识;“科学”的“科”指的是区别于文化、感觉、习惯、本能而可以形成逻辑体系的科目、类别,原初含义指的是涉及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科目。所以,科学指的是关于世界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包含物理学、数学、化学、工程力学、社会学等等都是科学。有没有超越各门学科的大科学,有,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总体上研究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形成抽象的哲学理念。
所以,科学包括二个方面的内涵:
1)科学是群体建制,以至于被认可。它与师徒传承有根本的区别,它的知识是公共知识的主要成分(公共知识是人们判断、思考的常识)。为什么?首先,科学知识是用逻辑组织起来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人们觉得它是最可靠的。其次,科学知识较其他科学更为精确,成为其他知识的典范。
2)科学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体系。自然界是运动发展的,反映其发展的学说是发展的。
科学知识的分类:数学与逻辑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2、技术
指的是改造自然的劳动经验和技能,也指控制自然的过程创造设计的人工过程。
技术的核心机制的设计和创新。如果说科学把世界带进了实验室,那么技术则把实验室引进到世界之中。
技术的创新原则。科学是知识体系,技术则变成了知识的具体化了,而且这个具体化还是个创造与设计的过程,它的路径有很多。因此历史上曾出现过技术的两个原则:
(1)“凡是技术上能够做的事情都应该做”;
(2)“追求最大的效率与产出”。
这样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弗洛姆把它称为“坏原则”。今天技术创新的原则受到社会的制约,其规范正在探索中。
思考题:何谓科学技术?为什么科学是群体建制?
二、科学的力量
1、科学是最高意义的革命。
两次科学革命:
第一次,日心说和牛顿力学的创立;
第二次,20世纪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创立。
现在,试图在非线性、复杂性、系统科学领域内需求突破。
技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分为5种:
第一,创造某种新产品或提供新产品的质量;
第二,采用某种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
第三,开辟新市场;
第四,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
第五,建立新的企业组织。
三次产业革命:
18世纪70---19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
19世纪50---20世纪60年代 电气和石化产业革命;
20世纪60----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革命。
科技革命的后果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为什么说它是第一生产力呢?
A科学技术能革新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能革新劳动资料;
C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总之,能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转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三、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在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理想化社会关系准则,这就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默顿所称的科学的精神气质。默顿认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作为惯例的规则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1、求真务实的精神。
它与宿命论和不可知论是完全相反的科学态度。爱因斯坦说:“上帝是微妙的,但不故意捉弄人”。[1]意指有自然规律虽然看不见,确是存在并可以探知的。
求真务实是通向真理之路。
以下的概念需要区分。
1)规律:客观事物基本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特点:稳定性、重复性、客观性。